“仰山讲坛”第五讲:张治强深度解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元素表达
3月12日下午,“仰山讲坛” 第五讲在 [具体地点] 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治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元素表达的深度解读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本次讲座由图书馆馆长张健主持。
讲座中,张治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元素表达的创新路径。他提出,可通过复原、活化、模拟以及与科技融合等多种方式,将遗址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转化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在讲解过程中,张治强列举了兵马俑数字传承、良渚遗址智慧管理系统、三星堆文物数字修复等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给考古遗址文化传播带来的革新性突破,也凸显了计算机、测绘、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人才在文化遗产活化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张治强还聚焦 “十四五” 规划中的 150 处国家重要大遗址,强调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实证的核心价值。他指出,科学保护利用大遗址,对解码文明基因、增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整场报告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展现了考古遗址公园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的多种可能性,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时代价值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互动环节,张治强与在场学子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人工智能与考古融合的相关问题,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表示,“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缺一不可”,并鼓励同学们提升技术水平,将其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当被问到对考古遗址公园参观的建议时,他推荐了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遗址、展现 “最早中国” 风貌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鼓励学子们 “用脚步丈量文明厚度”。现场气氛热烈,张治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详实、讲解深入浅出。不仅加深了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重视,还为大家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平台,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供稿/图片:图书馆 程纪莲 李宏佳 编辑:魏冰宇 审核: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