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信故事

师德标兵|李禄:让学生超越自己,是教师的最高成就

在余晖斜照的工学楼楼道里,李禄步履匆匆自光影中走来。他一袭浅灰色衬衣、深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装扮,双手中抱着一摞材料,看起来谦逊内敛、温和有礼。约访李禄时,他刚刚结束课题组会。谈及与学生的研讨交流,李禄意犹未尽,并记下了还需进一步回应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507154725.jpg

李禄是我校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2019年从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来校工作,2025年被评为学校师德标兵、育人先锋。多年来,他一直用“把冷板凳坐热”的坚守,诠释着师者匠心。说起教书育人,李禄发自内心地感慨:“能够成为学生喜欢和崇拜的老师、能够用扎实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能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是我的理想。这让我觉得很自豪,也特别开心。”      

甘当引路人,在科教融合中育人育才  

“同学们,这是4张原始的、已经变形的卫星云图,我们要运用单应变动技术把它们拼接成完整的全景图像。”在《计算机视觉》课堂上,李禄将天气预报中的风云卫星遥感影像下载下来,作为“图像全景拼接”高阶案例,让学生们理解每天看到的气象卫星云图背后的处理过程。这种将自身科研积累,以及日常所见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在李禄的课堂上屡见不鲜。 

作为人工智能微专业负责人和《计算机视觉》课程主讲人,李禄经常将遥感图像分析领域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独创“理论—建模—实战”三维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视觉图像中解码科学奥秘。除了天气预报,李禄还将目光锁定在手机上。他告诉我们,为了让“相机畸变模型”不再晦涩难懂,自己专门设计了检校手机摄像头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标定板标定自己的手机相机。

微信图片_20250507171304.jpg

这种科教融合的方法也被李禄运用到了“大创”和“挑战杯”比赛中。他回忆起利用自己在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本科生备战“华为昇腾AI创新大赛”的经历。那时的他们“驻扎”在小营校区1教118教室做遥感图像道路提取设计,经常就算法推导、实验结果、产品原型搭建、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学术论文写作等展开讨论,倾力带动学生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最终荣获校特等奖一项、北京市二等奖一项、国家优秀奖一项。除此之外,指导学生使用卫星预警森林火灾、做水质监测和地物分类等,也无不凝结着李禄的科研心得与收获。

“是李禄老师指引我步入了科研的道路。我的许多知识就是在科研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李老师总能把艰深的模型转化为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触摸到了算法背后的人文情怀。”他的学生们说。截至目前,李禄依托大创项目平台,连续多年指导本科学生发表SCI、EI论文,更有学生团队斩获国家级竞赛大奖,实现了我校学子在AI应用赛道的重大突破。他也荣获2024年度最受学生喜爱的“大创”指导教师。   

照片.jpg

勇闯科研关卡,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与发展  

在探索科学的“星辰大海”中,信息科大科研人员瞄准国家、首都发展战略,以信念为盾、以技术为剑,在用创新突破理论桎梏,用实践打破技术壁垒的“摸爬滚打”里,不断拓展着知识、科技的边界。李禄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前,他致力于遥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已经发表30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中,4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入选ESI前1‰热点论文;荣获2022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奖”。 

说起以前的科研经历,李禄对困难总是轻描淡写。然而,他也曾因为3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失败而陷入焦灼,最终在反反复复修改与学术追赶中获得成功;他也曾把自己埋在各种公式、模型中,一遍又一遍地吃隐藏在代码调试和推导演算里的苦。  

微信图片_20250507171158.jpg

李禄介绍到,在人工智能时代,遥感监测已经成为国家资源监管、环境监测和国防安全的“天眼”。然而,海量遥感影像中隐藏的微小异常目标却如同“沧海一粟”,传统检测方法虚警率高、适应性差。2019年入校以来,李禄就带领研究生团队坚持开展“遥感高光谱异常检测”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不断深挖多维高阶数学理论,一方面尝试新的深度学习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攻关和技术试错,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检测率并抑制了虚警的产生。据悉,该成果推动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行业应用与发展,并在相关重大领域的目标遥感以及滨海湿地制图与监测等任务中得到了应用。       

构建成长档案,做知行合一的“AI摆渡人”     

在人工智能系办公室,一张贴满便利贴的“学生成长地图”格外醒目。从课堂表现到职业规划,从实验数据异常到生活情绪波动,李禄作为人工智能系的专职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动态成长档案。同时,作为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李禄不仅会自己看论文、审论文,还会将有新意的论文抽出来跟学生讨论,甚至自己编程完成关键技术的实现。他说:“现在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如果三周不看自己领域的最新文献,必然会落后;如果自己不亲自编程实现,必然淹没于繁杂虚假的信息中。” 

 提起对学生的指导,在小营校区的多次经历让李禄记忆犹新。那时,他经常在小营一教办公室和学生讨论,常常因此忘记了时间。只有被保安通知马上熄灯了,李禄才想起来该回家了。此外,李禄当时所在的实验室只有2个吊扇。夏天带学生备赛时,大家工作一会儿就热得浑身是汗。但是,李禄依然与学生坚守在一起,共同克服难关。  

微信图片_20250507154809.jpg

直到2024年夏天,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重新分配研究生工位。李禄为了不耽误研究生在暑假期间的学习,将工作地点从小营七教辗转搬到了小营一教、实验楼、图书馆,最后终于安定下来。他白天在沙河上课,指导本科生;晚上回到小营校区,继续和研究生作学术讨论。他经常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条件都越来越好了,更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管好教好学生。” 

“教师的最高成就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如今,李禄培养的研究生已有多人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国家级科研队伍。他培养的多位本科生也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府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指导的毕业设计被评为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研究生在IEEE Trans期刊中发表一区TOP论文,并获《遥感学报》论坛优秀奖,创下我校在该领域的新纪录。     

IMG_20190729_141259.jpg

“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上课、带学生、做科研。虽然有时候也挺累的,但是每当看到学生的成长进步、每次在实验中捕捉到新的发现,还是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今后更要沉心静气,把书教好、把科研做扎实,为学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为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求索贡献力量。”李禄说。[供稿/编辑:张帆 图片: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李禄 审核:吕丽峰]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