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信故事

【毕业季•师恩难忘】我的导师刘宁:如光引路、照亮研途

【编者按】凤凰花开,毕业季来!又是一年离歌响起,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闪亮发光的师生情谊也如同一部快速倒带的电影,每一帧都是关于初心与坚持、突破与蜕变的美好掠影。或许导师曾带你解开“不知”困惑;或许导师曾指引你走出“不安”境遇……在难说再见的人生分岔路口,温馨往事犹在眼前,谆谆教诲犹在耳畔,流淌出不舍的伤感和感恩的温暖。本期官微走进2025届毕业生,为你讲述“我和导师的故事”——

我撰写这篇文字时,正值一个普通的周一夜晚十一点半。刘宁老师办公室的那扇窗依旧透出温暖的灯光,他的身影依然在桌前忙碌。这是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对学生的负责,更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三年相伴,我对刘老师的作息已十分熟悉:他总是八点前抵达实验室,直至晚上十一点左右才离开,一周七日,从未间断。刘老师让我明白,无论科研、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安静地投入、耐心地探索,亦要学会接受失败与不如意,然后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b7f09f1d88169b3684d02e263c81c6e.jpg

悉心浇灌下的科研热情

初次“遇见” 刘宁老师是在学院官网的导师介绍页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闻页。他站在大棚前调试传感器的照片里,镜片被阳光映得发亮,袖口沾着未拍去的泥土。这个细节让我突然好奇:一位总被师兄师姐称作“科研铁三角”的导师,为何会带着学生扎进五六十度的大棚?后来才知道,这束照进官网的光,终将照亮我整个研究生时光。

怀着对学术的向往,我向刘宁老师发送了第一封邮件。几轮坦诚交流中,他对学术的严谨要求与对学生的长远考量逐渐清晰。他对科研方向的深刻洞察、对行业价值的清晰勾勒,让我看见深耕领域的意义。这份求真务实的态度深深吸引着我,即便知晓需在高标准下完成学业,我仍带着对科研的憧憬、对导师的信任,坚定地加入了课题组。这段始于文字与邮件的初遇,如同埋下一颗种子,在刘老师的悉心浇灌下,渐渐从懵懂的热情,生长为照亮科研道路的坚定信念。

bdc69fa6ac397db7aaa3648d6fc2c15.jpg

岁月时光里的细微温暖

研一阶段,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频繁前往密云的经历。那时,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正处于稳步建设阶段,虽还未挂牌“北京科技小院”,但已承载着我们满满的热情与期望。常常,天刚破晓,我便与刘老师及几位同门一同出发前往密云,投身于设备调试与数据采集的工作中。大棚内,多源农情环境传感器分布各处,有的深埋于土壤之中,有的绑缚在大棚架子之上。夏日炎炎,大棚内温度高达五六十度,人在其中操作工控机,短短两三分钟便需到外面透气。然而,无人喊苦喊累,刘老师始终与我们并肩作战,常常忙碌到夕阳西下。

待测试结束、设备收拾妥当,刘老师便会与我们分享作物的特性、产出,以及种植一个大棚的收益。作为密云本地人,他眼中闪烁着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他亦会与我们谈及所做之事的意义——除了论文、竞赛与专利,我们更应肩负起这一代人的时代责任。“别让论文只躺在知网里,要让它长在大棚里。”刘老师这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未曾涉足的思想领域,让我深受触动。

18095470ba631669c4938bfb7340a48.jpg

在刘老师的支持下,我们依托在密云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互联网+”比赛。为参赛作品取名时,大家思索良久,最终确定为“共舞田间”。我们都不希望科研困守于实验室,而是渴望更多人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真正站在那既近又陌生的土地上,用双脚丈量,以汗水浸润,让更多科研力量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共舞”。最终,我们获得国家级铜奖。

去年七月,学校举办暑期夏令营。我受刘老师委派,与未来的学弟学妹交流。翻看当时的发言稿,其中几点感悟,既体现了我那时的思考,也很好地概括了刘老师的教学理念:“科研之路上挑战与机遇如影随形。唯有怀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方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科研的光荣往往蕴含于平淡之中,艰巨体现在漫长的过程里。唯有静下心来踏实钻研,才能适应科研生活的平淡与孤独。科研并非是时时充满激情的旅程,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安静地投入,耐心地探索。唯有日复一日地积累,方能找到创新点与突破点。”

图片2.png

成长路途上的托举之人

如今,硕士毕业论文已提交。在致谢部分,我用大量笔墨表达对刘老师的感激,这亦是我三年研究生生活的缩影。研一入学后,刘老师便指导我们撰写专利与论文。初入科研之门的我,进入状态极慢,时常盯着电脑发呆,思绪纷乱,满心焦虑与沮丧。我深知,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迷茫时刻。刘老师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在面对问题时,他会清晰地指出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引导我们去尝试。他以这种方式,逐步激发我的动力,对于我这样自驱力不足、容易畏难的学生而言,可谓成效显著。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渐渐养成了梳理工作、安排进度、面对问题先自查等良好习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性质是什么?主要矛盾在哪里?我做了哪些尝试?卡住进度的问题是什么?下一步有何安排?”这些思考如同灯塔,指引着我在科研的海洋中前行。刘老师在方法论上对我的重塑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间,许多曾经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都不再是阻碍。那时,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尚未设立博士点,几位选择读博的师兄都前往了北京理工大学。看着他们大论文中个人简介与成果部分,内容充实得一页纸都写不下,我心中满是羡慕,也不禁憧憬,若自己毕业时也能有如此丰硕的成果,便不算辜负父母和导师的培养。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回首往昔,我内心对自己有一丝小小的满意,更清楚地知道,若没有刘老师的悉心教导,便不会有今日的我。

3e367c08317de0c89e77c1681390998.jpg

如今我深刻认识到,“科研是一场与时间的和解”,才惊觉当年那粒埋在邮件往来中的种子,早已在刘老师“慢即是快”的浇灌下,长出了能扎根土地的根系。现在,我的工位正对着刘老师办公室的那扇窗。每当深夜改论文时,我抬头总能看见他伏案的剪影。这束光里,有密云大棚的泥土气,有专利批注的红墨水,更有他常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带着从他这里接过的光,去照亮更多人时,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位导师的初心。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会2025年“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学生胡可君,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刘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素材来源:校团委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组稿/编辑:张帆 审核:吕丽峰]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