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信故事

【毕业季】追赶“0.01”,她们在保研路上共绽芳华

在信息科大理学院,有一对从贵州大山中走出的姐妹花——电技2102班张昔月和李亚琳。她们携手并肩、一路同行,最终以专业第二、第三的成绩双双成功保研,用四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交织着奋斗与成长的故事。张昔月保研至北京工业大学,李亚琳选择直保本校。她们以明媚向上的绽放姿态,诠释着青春最动人的模样。

1.jpg

校园初遇,差距中的觉醒

2021年金秋,张昔月和李亚琳一同从贵州考入信息科大理学院,正好又被分入一个宿舍,命运的“丝线”从此缠绕。初入大学时,课业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李亚琳在新生适应期不慎“呛”了一口水,没能掌握好学习节奏和自学方法,在大一学年的专业排名并不理想,仅排在专业第九位。而室友张昔月却以绝对优势拿下专业第一名。面对这样的差距,李亚琳在深夜辗转难眠,但是她没有气馁和退缩,而是在张昔月的激励下,暗下决心“我要向她学习”。自此,李亚琳每天早起预习,与张昔月一起泡图书馆。 李亚琳坦言:“那时的张昔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对‘优秀’的向往。”

大二开始,李亚琳的奋起直追与张昔月的持续领跑,形成了奇妙的 “共振效应”。教室书桌前并排的身影成了日常:张昔月在给李亚琳讲解习题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易错点;李亚琳则悄悄研究张昔月的时间表,将碎片化时间利用到极致。两人约定,做彼此保研之路的“同行者”。这份始于差距的觉醒,让竞争化作了并肩前行的力量。她们会为一道电路图的解法争论半小时,解出两种不同思路的正解;备考英语四六级时,两人真题模拟互相评卷,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保研时,最动人的细节藏在学业绩点的小数点后。两人的绩点仅相差0.01,分列专业第二名、第三名。从“第九”到“0.01”,是李亚琳奋起直追的拼搏,更是张昔月毫无保留分享的情谊。

2.jpg

各有所长,在不同舞台发光

张昔月和李亚琳不仅在学业上齐头并进,更在学科竞赛中化身 “黄金搭档”。她们共同参与了校级电子竞赛和市级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在这些比赛中,她们凭借着默契的配合和出色的实力,多次荣获市级、校级竞赛一、二等奖。同时,两人还多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学习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等。

除了学业,两人在校园生活中也展现出多元风采。李亚琳担任学院新闻中心主任,策划组织院内多场文化活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理院学子的青春。张昔月投身 “大创”“挑战杯” 等科创赛事,在科研项目中锤炼创新思维。李亚琳说:“她教会我用理性思维拆解问题,我则想让她知道,生活除了公式,还有诗和晚霞。” 李亚琳总会在张昔月沉迷实验时,拽着她去操场散步,分享采访中听到的温暖故事;张昔月则会在李亚琳为活动策划焦头烂额时,用流程图帮她梳理逻辑。不同的选择里,是对彼此热爱的尊重与支持,让她们在各自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3.jpg

圆梦保研,姐妹花一起绽放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张昔月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直保北京工业大学,开启了她新的学术征程。李亚琳则选择直保本校,并参加了学校的“本研一体化项目”。现在,李亚琳正在小营校区与2024级研究生一同参与课程学习,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氛围,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曾以为 “优秀” 是独自攀登的孤勇,却在大学时光里懂得:真正的成长,是让自己的光芒照亮身边人,又在他人的闪耀中汲取力量。当她们在保研公示栏前相拥时,背后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成绩与荣誉——那是一千多天里,无数次课堂上的对视鼓励、图书馆的并肩奋战、竞赛场的默契点头,是一双姐妹花在追梦路上的彼此成就。

4.jpg

这对姐妹花已从信息科大的沃土中萌发,迈向新的征程。但是她们留下的,不仅是耀眼的过往,更是一种温暖的启示:当我们学会留意身边的益友,那些曾被视为“差距”的存在,终将化作彼此翅膀上的风,让青春在互相托举中,飞向更辽阔的天空。我们相信更多的信息科大学子也会迎着“勤信”的朝阳一路绽放!(供稿/图片:理学院 编辑:张帆 审核:吕丽峰)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