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信故事

【毕业季•师恩难忘】我的导师张勤俭:以知行合一塑人生坐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为良师?才高八斗者,学识渊博、见解卓绝;诲人不倦者,耐心讲解、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者,因材施教、善于引导;良师益友者,温煦可亲、如师似友。何其有幸,我的导师张勤俭教授兼有之。

a84b765faffab37857e1d2d79b53737.jpg

深耕科研前沿,以学术之刃刻中国精度

张老师在精密加工与超声技术领域的科研成就堪称行业标杆。作为智能制造专家,他深耕聚晶金刚石精密加工等前沿领域二十余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近年,他敏锐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甲状腺手术机器人、穿刺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中医脉诊机器人、口腔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等方向,并融合深度学习技术,为银发社会的健康照护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突破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张老师不仅深入开展科研工作,也积极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他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副秘书长,推动行业前沿成果交流。他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在高校讲座中,他常常以 “科研需服务国家需求”激励青年学子。他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服务于国家需要的科研领域。

441b7fa0001729c174466d746d50422.jpg

张老师一直保持着勤奋的工作风范,他时常工作到深夜。对于我们提出的科研问题,他总会在脑海里思索、沉淀,新的解决办法伴随着晨光跃出聊天框,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作为从山东走出的科研专家,张老师始终心怀家乡,保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目前担任济南市济阳区博士联盟主席,在山东的人才交流与科技发展方面,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学者担当。

匠心培育学子,以春风化雨润科研初心

每周雷打不动的组会,是张老师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磨刀石”。他要求学生一周要有一周的进展,必须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不弄虚作假、不偷奸耍滑,带着“真进展”“真问题”来。每周的组会,也成了为学生解答疑难的良好契机。张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力求帮助同学们破解问题。组会上,他也会逻辑清晰地给出意见、提问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跑偏及方法上的误区,使得我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升。

微信图片_20250527150827.jpg

我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论文综述部分只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张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并引导我发现文献间的关联,凝练出相关专家的研究脉络。在张老师的严格管理和专业指导下,我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今年就有3名同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也有不少同学早早地就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

为了避免学生陷入“实验室孤岛”,张老师积极为大家创造多元的学术交流机会。比如与国内重点高校联合推进仿人灵巧手研究,与业内顶尖医院、企业等联合开展穿刺手术机器人研究和口腔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此外,他还积极邀请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的教师为大家开展专题讲座。这些多元化的学术活动,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壁垒,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锻炼机会。

微信图片_20250530085405.jpg

在生活上,张老师和蔼可亲,像个大朋友。会因为个别工位灯光昏暗而为大家购买台灯,会记得大家的生日并送上生日祝福,会鼓励肯定每位同学。记得研二上学期,我意志颓废,萌生“躺平”的念头。张老师发觉我的消极态度后与我畅谈,以自身经历激励开导我。正是因为这次交流,我重新振作、重拾斗志,最终决定继续深耕研究方向,赴北京邮电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躬身践行榜样,以知行合一塑人生坐标

张老师每天规律的作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学术交流中,他不遗余力地积极传播研究成果;授课中,他兢兢业业,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张老师做事利索,对学生有求必应,让我们见证了学者的专业与担当。

学生迷茫的时候,张老师总会耐心地开导。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困惑时,他以“科研应该与国家需求同频”为核心,结合每位学生的特长定制发展规划。他常说:“导师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迷茫时看见光,在受挫时守住心。”张老师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以个人品质为榜样,激励着年轻的“后浪”开拓进取、不畏艰难、追逐理想。

微信图片_20250530085641.jpg

张老师以科研为刃,在精密加工领域刻下中国精度;以育人为舟,载无数学子渡向学术深海。他用“科研为国所用,成果为民所享”的信仰,诠释着学者的赤子之心;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哲学,书写着师者的责任担当。得遇良师,吾之幸甚。愿张老师学术之树常青,继续引领更多青年在科研征途上劈波斩浪,奔赴理想之巅。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会2025年“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学生张向燕,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北京邮电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张勤俭,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曾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素材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组编:张帆 审核:吕丽峰)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

新闻网各单位用稿量排行榜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