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伴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85后”“90后”走上学校教学科研大舞台,成为新时期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后浪”。他们或许青涩,或许简单,或许执拗。但课堂上,他们可以将老课程讲出新花样;科研中,他们拥有充沛的创新动力;生活中,他们是与学生相约娱乐的玩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的发展之路上,让我们随官微君通过“勤信后浪”栏目陆续认识信息科大的教学科研新秀们。
赵钰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勤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感存算一体智能芯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论文50余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赵钰迪始终铭记自身职责使命,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教学、科研和创新,在国家“卡脖子”领域等方面潜心研究,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勇担科研报国使命。
也曾在学术的迷雾中观望
赵钰迪2013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送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这里开启了科研事业的漫漫征途。
“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写完第一篇论文,导师便鼓励我投稿行业顶级会议,由于当时自己科研经验还不丰富,虽然熬夜写作修改了很久,但是仍然没有被接收,结果出来后自己感觉非常挫败,甚至一度让我自我怀疑。后来我对这次失败进行了复盘,发现自己并未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审视自己的科研方向,从而没有提炼出自己所做工作真正的亮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不断深入,视野也越来越宽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经过不断反思复盘、打磨修改后,最终成功地在行业顶级会议IEDM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一篇还被作为亮点文章在会前被出版展览,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广泛认可。
到了博士毕业阶段,赵钰迪意识到未来终将要离开导师的庇护和指导,自己需要重新思考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她感觉到十分迷茫,不知未来在何方。“后来,我想在迷雾中原地观望迷茫,不如广泛了解行业发展和科研动态,拨开迷雾尽量为自己选一条清晰的路。”为了摆脱自己攻读博士期间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式,她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参加了各个方向的报告讲座,学习其他优秀学者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挖掘出了自己真正感兴趣、想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这件事中,她也体会出,科研工作者不能囿于自己研究的一亩三分地,要深刻把握时代动向,广泛吸收他人经验,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行稳致远。
乘风破浪的科研新秀
摆脱思维定势,走出学术迷茫之后,赵钰迪很快显示出自己杰出的学术科研能力。
数年来,针对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和计算架构发展的需求及所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她在微观物理机制、新型计算理论与模型、协同设计仿真平台与神经网络集成架构等方面展开研究,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包括多篇领域内标志性顶级会议、集成电路“奥林匹克盛会” IEEE Electron Device Meeting(IEDM),以及领域旗舰期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EDL)、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T-ED)等,并且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她发表的IEDM文章作为Highlight在会前被出版展览,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广泛认可。她建立的相关模型已上传至国际软件平台上,被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所采纳。在科研项目方面,她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资助,并于2022年成功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的资助。
作为女性科学家代表,她受邀参与编撰了《2022年度应用物理领域杰出女性:路线图(Roadmap)》,该路线图总结了杰出女性对应用物理研究所做的突出贡献,赵钰迪的研究成果被收录。此外,她还参与编撰了多部学术专著,担任了IEEE T-ED、IEEE EDL、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十余个国际期刊评委,连续4年获得IEEE T-ED期刊的金牌审稿人荣誉称号。
2020年9月,赵钰迪博士后出站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作。作为年青的科研达人,她说:“科研攻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坎坷困难,会有不安迷茫,但科研的真正乐趣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期性。”
孜孜不倦的讲台新兵
来到学校,站上讲台后,为了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她先后参加了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研修班、传统文化与高等学校教师师德素养提升研修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高级研修班、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等教学培训。同时,她积极报名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教学技能。
在教学中,赵钰迪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专业英语》《微纳米信息系统与智能硬件》等课程,她把芯片领域最新进展和国家芯片发展战略带进课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她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形势,为学生阐释当前我国通信芯片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自信自立自强的豪情和投身科研开新局的激情。面向通信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中国芯片“卡脖子”问题,她建立了课程思政精选案例库,以“国产EDA工具”“EUV光刻机”等具体案例为载体串联起各单元各知识点,向学生深刻阐释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心系国家命运,提升自主创新意识,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为解决缺“芯”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指导本科生毕设和大创时,她引导毕业生将国家战略需要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确定工作方向,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或模拟创业。赵钰迪作为《无线通信先进技术》课程团队成员,参与录制线上慕课视频,主讲“无线通信芯片技术”章节,该课程获评“北京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当前,为尽快突破“卡脖子”问题,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赵钰迪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成立了“通信芯青年”创新团队。团队以“芯之所向,信通天下”作为集体宣言和团队文化建设核心,在科技创“芯”的路上瞄准前沿,本着勇于攀登的信念、通力协作的理念、踔厉奋发的精神,潜心科研,矢志报国,为大国崛起贡献“芯”力量。
(供稿/图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史丽茹;党委宣传部 张帆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
Copyright © 2019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